top of page
搜尋
作家相片海聲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—張宜玲

《捉迷藏》名人推薦

已更新:2020年3月26日

推薦文 | 蕭語謙《北緯43.5度,心的國度》作者

收到張宜玲校長的贈書,才知道校長的新作出版了,迫不及待地翻閱了其中一本「捉迷藏」,雖然是短短幾篇散文+繪本的小品,卻處處展露出令我驚豔的洞燭及睿智,宜玲校長在書頁上為我提的短短幾行字中寫著:「這是我最愛的主題,也是我生命裡最珍貴的啟示。」一如校長的剖白,這部小品裡的字字句句,莫不是深刻體驗過「自我尋覓」之人,絕無法以如此乾淨俐落、清淨透明的言詞,為我們訴說「捉迷藏」的奧秘本質。

華德福教育的思考本質裡,常被提到的其中之一就是「權威及歸屬」,站在孩子面前的教師必須要具備讓孩子打從心裡想著「如果照著這個人的話做,我也能成為像他一樣了不起的大人吧!」或是「我想跟隨著他,這樣我也能成為像他一樣的人!」這樣的「權威感」,如果能在孩子七~十四歲期間遇見一位權威者,或是令孩子打從心裡尊敬的英雄,孩子在這過程中所體驗的恭順、佩服、敬仰,這些都將成為孩子未來找到「歸屬感」的入口。

歌德說:「如果不將對方的缺點看成是優點的話,那就不能稱之為愛。」


施泰納將這種愛稱為「歸屬感」,愛是精神(靈性)上的創造,創造力的根源即為愛,行使愛的力量就是創造,這份愛的力量使得心魂中的融合與離斥互為容納接受,這個力量運作在我們的肉體時「歸屬感」即為產生。

「達到精神的進化」=「實踐靈性的愛」,而實踐靈性愛的同時,也就是「比起自己更加地珍惜他人並在他者中醒覺到歸屬感」的瞬間;施泰納說道:「當自我貫穿我們的感情體時,我們得以在他者中醒覺到歸屬,也就是生在愛之中,因此,精神進化得以實現。」這些看似複雜的理論,上天卻賦予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體驗的權力,捉迷藏就是一個尋覓、存在、消失、面對、逃避……然後在捉與被捉中,看見自己與他者的存在,並確認到愛=歸屬感的過程,孩子在捉迷藏的遊戲中漸漸體驗自我貫穿感情的真、善、美,而大人們在浮浮沉沉的人世中的捉迷藏,終於讓我們體驗到無法穿越生死,卻也超越生死的存在與永恆,捉迷藏的本質在宜玲校長靜謐的文字中娓娓道出,這是一本身為「大人」的我們必須慢慢細嚼、慢慢追思品味的書。






5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i


bottom of page